大家都知道,质量是企业的命脉,但是人人知道的事情并不是最好做的事情,因为,品质管理,是企业管理中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
谁能将企业品质管理做得风生水起,乐而不疲,事半功倍,谁就是大赢家。那么,众所周知的事情如何得以破解呢?不外乎,五步连环,环环相扣。
01品质意识,首当其冲
从上至下,领导先行,而不能从下至上,这是关键,首席执行官的品质意识决定着全体员工的品质意识,众目睽睽,唯马首是瞻,一举一动,高级领导者要在不仅仅要有管理水平,还要有质量技术知识,懂得产品的工艺和品质管控手法。当主要领导有品质意识,必须让全员有品质意识,这是质量攻坚战成败的关键因素。
02质量不良,当众处理
对于样品和批量生产阶段的产品不良,必须立即处理,不宜久拖,而且是当着设计者、生产者、管理者的面,作了断,报废有时比返工效果更好,切忌拖而不决,犹豫将就,在这个处理过程中,必须让人人吸取教训。
03完善体系,实施标准
这个过程,就是确保经营系统不出现风险,确保过程得到有效控制,确保有完备的监测和管理手段,运用先进的管理工具,按行业标准制定企业标准,不能成为只会躲在柜子里做摆设的文件,必须予以坚决执行,这就是标准的力量。
04谁产出谁负责,谁决策谁兜底
此步言外之意是,设计者,生产者,决策者,必须为自己的产品负责,绩效挂钩,奖惩结合,属地管理,当班管理,批号管理,负责到底,这一条应该成为企业的文化,有担当能力的人,通常品质总是最棒的,有责任之心的人,通常总能经得风吹雨打,生命力总是最顽强的,这也是品质闪光的真正原因。
05以工作品质,保驾产品品质
场地可以不耀眼,但起点不能低,人员的素质不能低,人员做事的态度不能差,精益求精是每一位工作人员的工作要求,工作质量决定着产品质量,只要是工作,就得以高标准要求将事情做到位,一次到位,杜绝返工,杜绝敷衍和应付的一切行为,以实干做实事,以真心做真事,为合格的产品品质保驾护航。
06延伸阅读
没有质量的数量毫无意义!
以下德国人对质量的理解,精简、恰中要害!
从哲学上,德国人这样来谈质量问题:“没有质量的数量毫无意义,唯有以质量为基础的数量才构成真正意义上的数量。”
因此德意志人在一切领域中奉行的原则就是:“要么最好,要么没有。”
从生产理论上,德国人认为:“靠检查来提高产品质量并不是最好的途径,因为检查本身不会改变产品质量。只有搞好设计和制造这两大环节,产品质量才能得到保证。质量是掌握在广大职工手中的,质量的好坏关键在于设计水平和制造工艺,也就是说,产品制造本身的质量才是产品质量的根本要素”
国际上的质量的发展的四个阶段:
(1)质量是检查出来的,典型企业:1913年福特汽车的大批量生产;
(2)质量是生产出来的,典型企业:1960年代的丰田汽车的精益生产;
(3)质量是设计出来的,典型企业:1990年代的GE公司的六西格玛设计;
(4)质量是为客户创造价值,典型企业:2000年代的苹果公司的智能手机。
德国人认为:“人的质量是一切产品质量的基础”。也就是说,一个国家制造出来的产品的质量就是这个国家人民素质的反映,人们往往是通过一个国家制造出来的产品来认识这个国家人民素质的。
正所谓:有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产品!
在具体的企业生产实践中,德意志人牢牢坚持这“四项基本原则”:
精准的计量;精良的设备;优秀的人才;标准化生产。
人机料法环
不同的工种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要求有不同的安全措施,生产车间安全生产措施法则,可归纳为对“人机料法环”五大要素的管理和规范。
“人”,即人的管理
安全管理归根结底是对人的管理。生产车间岗位的人员需求程序应是非常规范的。车间新需求的员工,根据公司所荐人员的详细材料,先形成定岗的初步意向,然后到辅助岗位进行一段时间的磨合。
在这段磨合期中,车间以责任感强弱为该员工最基本的评价基准,然后根据该员工的操作技能水平熟练程度等情况进行总评,形成书面资料,反馈给公司,以落实定岗。对初评不能担当本岗位者,车间通过以培训再教育等途径来提升该员工的综合能力,以达到胜任的目的。如再不能胜任的员工,则谢绝录用。在日常生产中,车间管理者要注重与员工进行沟通,通过表扬鼓励奖赏等激励方法增加员工的工作信心和激情。
“机”,即机器设备的管理
机器设备是企业进行生产活动的物质条件,是进行安全生产的首要保障。作为一名生产车间管理者,应根据设备保养的复杂性,对每台设备定制 “设备责任牌”,落实专人负责。
公司不定期开展现场管理检查,并建立相配套的奖罚制度,使每个设备责任人形成自觉保养设备的良好习惯。员工在交接班的时候,必须有机器设备运行情况的交接记录,一旦发现机器设备运行异常便可及时报告及时维护。此外,还应定期组织安排机器设备操作培训或理论培训,以达到安全操作的目的。
“料”,即物料的管理
物料管理是安全生产中的基本因素,由于化学物料的特殊性, 物料性能的转换相当快,也就是说,从低温到高温,从低压到高压,由稀变稠等一系列反应,伴着一种物料的加入,只在瞬间便可完成。
车间从领料人员开始着手,应进行专业的培训,使他们熟悉工艺流程,通晓每种物料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对一天所需物料能做到计算精确。对于不适存放的物料,严禁在车间停留,做到现领现用。领料人员必须对仓库原料进行及时检验,严禁将不合格原料领进车间。为此,车间还应建立专门的考核制度,培养员工认真仔细的工作作风。
“法”,即操作法,指导书
操作法是引导操作的路线,在操作过程中路线不能变。有的操作工特别是新员工对操作法常有疑惑,作为生产车间管理者,除了解释,还应派出经验丰富的老操作工进行手把手教导,直到他们完全理解和掌握。
为了减少安全隐患,车间还应根据原始记录显示记录仪,不定期地进行检查,提醒操作人员时刻保持警惕,做到操作与规定完全一致。
“环”,即环境的管理
环境可直接影响到安全生产,也是创造优质产品的前提。作为一名生产车间管理者,应结合“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 的5S管理思想,以现场管理为出发点,通过开展自查与互查的方式,结合车间实际制定相应细则。